歌德暮年之恋74岁爱上19岁妙龄少女

  • 爱情
  • 2024年12月31日
  • 在《亲和力》中,歌德借奥狄莉的日记,表达了自己的看法:“我们的热情真是火中的凤凰,老的而死,新的随即又从灰烬中诞生。” 歌德从少年至暮年,一向都被这死而复生的“凤凰”所“挟持”——从17岁时爱上酒店店主的闺女(daughter)凯特卿,至74岁时与19岁少女乌尔莉克产生炽热恋情。 尤其是最终一段暮年之恋,每每令人慨叹,引人遐思。 马里恩巴德的故事,在德语文学圈内险些众所周知

歌德暮年之恋74岁爱上19岁妙龄少女

在《亲和力》中,歌德借奥狄莉的日记,表达了自己的看法:“我们的热情真是火中的凤凰,老的而死,新的随即又从灰烬中诞生。”

歌德从少年至暮年,一向都被这死而复生的“凤凰”所“挟持”——从17岁时爱上酒店店主的闺女(daughter)凯特卿,至74岁时与19岁少女乌尔莉克产生炽热恋情。

尤其是最终一段暮年之恋,每每令人慨叹,引人遐思。

马里恩巴德的故事,在德语文学圈内险些众所周知,同时也是歌德研究中的一大悬案。74岁的魏玛公国枢密顾问,一相情愿爱上姿色平平的19岁少女,并向她求婚,是老不自持,依然情之所至?在明天,晚年歌德的热情,诗人对情感的处理方式,以及它所缔结的果实,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?

180多年的时光迅疾划过,傍晚的火烧云还在波西米亚的天空灼灼燃烧……

马里恩巴德以温泉著称,在今捷克共和国西捷克州一带,也就是传统上说的波西米亚地区。1818年,这里成为矿泉区,随后建起了一座座旅馆、浴场、疗养院,来过这里的名人除歌德外,还包括随后而至的爱德华七世、肖邦、瓦格纳、易卜生、卡夫卡等。

19世纪前20年,歌德险些每年都去波西米亚休假、疗养。在马里恩巴德,歌德租住在莱佛佐太太家。十多年前,歌德曾向这位妇人献过殷勤,他把她看做潘多拉——其时她刚离婚,带着三个闺女,长女乌尔莉克尚年幼。现在的乌尔莉克,已从昔日女童长成曼妙的少女。

少女有双淡蓝色的眼睛,褐色卷发,论姿色,是歌德众多女友中最不漂亮的,但却是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蕾。遗憾的是,这枝“花蕾”尚在沉睡之中,对眼前的“文坛巨柯”一无所知,她读不懂他的书。离别后,两人父女相等,颇显亲热。

1822年6月,歌德又去马里恩巴德,在莱佛佐太太家住了5周。“鲜艳而忠厚的闺女”常陪“父亲(father)”散步。温泉区景色美丽,气候宜人,云杉树高耸。伴伴随着初夏气温升高,诗人的心里也逐步炽热,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乌尔莉克。

1823 年2月,歌德患了场大病,从死神手里夺复生命后,诗人也夺回了一颗返老还童之心。这一年6月,歌德第三次到马里恩巴德疗养,并入住在莱佛佐太太家对面的“金葡萄”旅社。一路疗养的人们惊奇地发现,这位74岁的老翁一改平日沉默寡言、神色严重之态,直至深夜还和女人们一路蹓跶,并在舞会上翩翩起舞——昔日的 “维特”又返来了,不过这次带来的是“老年维特的烦恼”。

陷入爱的漩涡过后,歌德像个情窦初开的男孩,刚一听到林荫道上的笑声,就放下工作,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,急匆匆跑下台阶,去迎接那个活泼可爱的乌尔莉克,像个少年似的向她献殷勤。

火山般的情感震颤,心里难耐的热情,歌德决定减缓这所有——娶19岁的乌尔莉克为妻。7月,魏玛公国的卡尔·奥古斯特公爵到达温泉区,歌德请他帮忙。公爵只好身披绶带,代诗人向少女求婚。随后,是母亲的语焉不详,委婉敷衍。再随后,是乌尔莉克一家从马里恩巴德去了卡尔斯巴德,歌德亦尾随而至。8月28日,诗人在那里度过了自己74岁生日。

9月5日早晨,秋风习习,在揪心等待、不明所以的状况下,歌德离开卡尔斯巴德回到魏玛。

马车滔滔向前,原野一片寥廓,一如老人的孤寂之心。歌德纹丝不动地坐在车厢里。随后几日,在马车里,在驿站中,歌德一向都会在写诗……到达魏玛时,一首诗完成为,这就是晚年歌德最沉雄有力的抒情诗——《马里恩巴德哀歌》。

没有什么比不幸的爱情更让人同情,尤其是垂暮老翁的孤独之爱。我们完全可将歌德的暮年之恋,理解为一个诗人热情人生的惯性使然,一种生命进入黑夜前的回光返照。但问题远不是这么简朴。现实状况是,歌德不仅是在恋爱,而且还向少女求婚,他要改变“生活”,实现一种“生活的”自由与冒险。

这其中,英国诗人拜伦对其的影响至关主要。





就在1823年7月,歌德陷入苦恋之际,35岁的拜伦放下《唐璜》的写作,自意大利海岸出发,前往希腊,献身希腊抗击土耳其的束缚斗争。临行前,拜伦给歌德去了封信——在马里恩巴德,歌德展读这封感人肺腑、宛如临终“告别”的信件时,备受感染。拜伦闪闪发光、彻底自由的个人形象,在歌德情感镇静的日子里,促使他最终决定:向少女求婚。现实上早在几年前,拜伦金光闪闪的身影掠过欧洲时,歌德就感到震动。古老的欧洲,经过那么漫长的年代,才第一次等到一位艺术家,他的生活比他的创作更灿烂夺目。面对这位异邦的年轻诗人,在情感和作品上,歌德颇具自信;但在生活的表层方面,诸如爵位、资产、女人、决斗、突变、旅游等,歌德就自叹弗如——他太小心翼翼、克己内敛了。迟暮之年,诗人在“生活上”想孤注一掷,作出最终的搏击和抉择。但歌德失败了,生命陡遇黯然神伤、悲怆哀诉的时候。诗人求婚的失败,到底是什么原因?诸多传记一向没有明晰的交代。歌德去世后,乌尔莉克还活了67年,直到95岁离世。乌尔莉克终生未嫁,年老时,有一次她证实:事先只要母亲赞成,她当然会接受歌德的求婚。“当一个人痛苦得难以言语时,上帝让我倾诉我的烦恼。”热情受阻,痛苦涌出,歌德的聪明在于——他果然断念,选择了压迫,并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痛苦,让痛苦开出花朵儿,让爱欲变成诗歌。茨威格有言:《马里恩巴德哀歌》是一首“献给我们的奇妙的歌”,是这位74岁的老人晚年最深沉、最成熟的诗作,恰似西下的夕阳散射出绚丽之光。忠厚的旅伴,让我留在这地方吧,/让我一个人留在这岩石边、沼泽里、青苔上!/你们去吧!……我已经失去一切,也失去了我自己,/不久前我依然众神的宠儿……他们逼我去吻她的令人羡慕的嘴唇,/然后又将我拉开——把我抛进深渊。茨威格进一步评价:“从此以后,在德国的诗歌中,再都没有把情欲冲动的时候描写得如此出色——如同歌德那样,把最亢奋的感情倾注进这样强有力的长诗中。”在自传《诗与真》中,歌德说过,每当碰到爱的苦痛,他总设法将它“转化为一幅画,一首诗,并借此来总结自己,纠正我对于外界事物的看法,并使我的心里得到平静”。纵观歌德一生的创作,耐人寻味的是,许多名篇都与女子的恋情有关:如凯特卿之于田园诗剧《情人的脾气》,夏绿蒂·布夫之于小说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,施泰因夫人之于诗剧《伊菲革涅亚》、《塔索》,玛丽安娜之于诗集《西东合集》,米娜·赫茨利帕之于剧本《潘多拉》、《十四行诗》和长篇小说《亲和力》,乌尔莉克之于爱情名诗《马里恩巴德哀歌》。作别乌尔莉克的爱情,完成《马里恩巴德哀歌》过后,歌德永远告别了爱的热情,进入心境平静、勤奋写作的暮年……此后9年,直至83岁去世,歌德以惊人的毅力,写完了《威廉·迈斯特的漫游时代》和《浮士德》——在最终年迈体衰,写作《浮士德》时,歌德有时一天只能够写出巴掌大的一小篇文字,但他一向在保持。这迫不得已令我们心生敬畏:暮年之恋,梨花乍现,转瞬间零落,但在艺术之树上却自成硕果。在“欲念”和“断念”之间,歌德勇敢地选择了“断念”;“断念”过后,诗人又全力以赴,催促精神使命的最终“完成”。令我感叹的是,在歌德的时代,心里深具痛苦的人,另有一个伴侣,另有一个古老的安慰者——那便是上帝。爱情消逝,尚可哀告,尚可追忆,回忆也真切,语言和影象也还可靠——心灵的创痛,紊乱不堪的思绪,也可变成水晶般明净的诗歌。20世纪以来,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,人类的心灵也变得狼(wolf)藉——同是回忆马里恩巴德,无论是罗布-格里耶的小说,依然阿伦·雷乃的电影——在《去年在马里恩巴德》中,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无端端的诉说:男人说起去年他们在马里恩巴德相处的各种细节,但全都是他虚构出来的,最终,女人也开始嫌疑起自己的影象……战后的世界文艺,大多弥漫着虚幻之光。影象,再也不是歌德手上顾盼爱情、创立诗歌的圣洁工具,其本身变成为母题,变成为分析和描摹的对象——梦境与现实的混杂,已往和现在的暧昧不明,隐藏在这所有之中的深刻本质,是生命已成为透明的虚空。

猜你喜欢